Saturday, September 8, 2012

公民教育開學禮的前一晚


八月三十一晚的雨就好像打游擊一般,時大時細,幸好沒有打雷。落豪雨的時候,看見他們個個都要守護著物資,器材,濕透身,頭 髮滴水,



到停雨後,他們又要清理積水,衫又濕洒,但又冇衫換,可以做的就是扭乾再去厠所風乾機吹乾佢。有些就貼退熱貼。
有些就拿張地垫睡在坑渠邊,有個學生笑說昨晚有幾隻小強橫行。


大約三時半,部分同學開始睡覺,部分看守的同學就圍在一起討論。

大約四時,我就離開現場,喺等巴士的時候,突然下大雨!想像下正在熟睡的學生會怎樣?
他們為的是什麼?

香港人的醒覺!!!!!

一個星期後的今晚,十二萬人!






please give me some comments to stimulate my thinking

Saturday, August 11, 2012

對一班親中人仕談論國民教育---後感


一班親中人仕談論國民教育。看完你就知將來會是怎樣。
我的回應以紅色作標記,如有錯,歡迎批評




Copy from  http://mag.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NML.jsp?coluid=7&kindid=0&docid=102131742

中評論壇:港新政府如何推國民教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08  



《香港新政府如何推動國民教育》思想者論壇在中評社香港總部舉行,與會者與中評社負責人合影。
中評社香港6月8日電(記者 劉曉丹 馬映紅 梁棟)中國評論通訊社與《中國評論》月刊於5月25日在香港總部舉辦《香港新政府如何推動國民教育》思想者論壇,邀請多位香港教育界人士,剖析香港過去難以推行國民教育的原因以及進行國民教育未來之展望。



  論壇由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廼強主持,評論員包括教育局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主席李焯芬、國民教育中心總監呂如意、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總監黃志明、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楊耀忠、培僑小學校長連文嘗以及大中華青年在線副召集人、香島中學教師王翠蘭



  論壇全文整理如下:



  上半場



  劉廼強:歡迎大家參加今天的論壇,中評思想者論壇在台灣、北京和香港已經舉辦200多場,塑造出很好的品牌,香港很少像這樣比較嚴肅的評論交流平台,亦缺乏嚴肅的政論刊物,因此中評社重新在香港舉辦思想者論壇很有意義。今天我們談談《香港新政府如何推動國民教育》,出席者來自香港教育界不同領域,光譜很闊。請大家積極發言。

全是左派!

  李焯芬:我向大家報告一下過去一年多“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的編寫和咨詢工作,及未來打算怎樣推行。



  去年年初,教育局的課程發展署正式準備做“課程指引”。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成立,有16個成員,大部分是中小學校長,也有幾位資深教師和大學學者,我被委任為專責委員會主席。第一階段是做焦點小組的咨詢工作,請老師、家長和業界人士談他們的看法,教育局的同事負責草擬課程指引的第一稿,專責委員會則負責提供意見和構思改進。當時的構思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為“必修課”,由小一到高三,即12年一直要修讀,但不需考試,是一種價值觀的培養課程,而非以傳播知識為主的科目

>家長?有幾多個家長收到咨詢工作?
>怎麼樣的價值觀? 

  課程內容涵蓋五個生活範疇:第一個環節是“個人範疇”。第二個環節是“家庭範疇”,講如何與家人相處和互動。第三個環節是“社群範疇”,就是如何待人接物。其實以上都是人的教育多於知識的教育。那麼如何做呢?當時的構思是,用很多模範人物,例如中國或外國歷史上的模範人物,他們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用這些人物鼓勵同學學習高尚品德的標準。第四個環節是“國家範疇”,就是國民教育,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國家,包括文化、歷史、目前的中國狀況、發展中面對的挑戰、取得的成就、未來要解決的問題等等,這裡無疑有知識的成分,包括中國文化歷史及現代中國社會的一些基礎知識,但是始終聚焦在價值觀方面,多於記憶背誦方面。第五個環節是“世界範疇”,即是從一種宏觀角度,讓學生們了解普世都關心的問題,譬如環保、可持續發展等議題,還有如日本發生核災難等引發全球關注的話題,希望學生們透過這些課程,健康發展成一個有比較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公民、好國民。

香港教育界人士,剖析香港過去難以推行國民教育的深層次原因,以及預測國民教育未來的發展。(中評社記者攝)


  當時專責委員會開會頻繁,通過多次討論,將草擬的諮詢稿一改再改。去年6月左右完成第一稿後,做了一次廣泛咨詢,教育界的咨詢工作做得尤其廣泛和深入。如何做呢?首先,通過8場大型咨詢會,每次都坐滿禮堂,出席的都是老師和校長。在咨詢會上,首先由專責委員會和教育局同工以簡報方式介紹課程指引的第一稿的內容重點,然後聽大家意見,每次都有好幾所學校分享他們過往的相關經驗,此前課程還未叫做“德育及國民教育”,但是有些學校已經提供很多德育與公民教育的課程,包括安排學生到內地交流。這種咨詢會總共有大概1600個老師參加,每一位都會在臨走前被邀請填寫問卷。第二,所有香港的中小學都獲發一份非常詳細的問卷,反映校長和老師對課程的意見。第三,業界咨詢會,譬如教協、教聯或者其他關心課程的團體,大家交換意見。此外,我們還去了兩次立法會,共有百多個團體表達了意見。我們一共收集了約一千份意見。總的來說,八、九成意見都支持課程,不過也有人擔心課程會變成“洗腦”課程、加重老師負擔、會否增加資源配合、教材編寫等問題。老師們比較擔心推行課程後如何與現有的其他課程配合,會否聘請人手分擔工作等問題。至於“洗腦”問題,則是一些政界人士的憂慮,這也可以理解。



  收集意見後,專責委員會又開始工作,第一件事是詳細歸納意見,一類是實施時可能會碰到的問題,另一類就是比較政治性的議題,然後盡量將這些意見反映在第二稿中。如果大家對比第二稿和第一稿,你會發現有很多改動,未必是主題或方向改動,而是在一些陳述或具體內容上作出修訂,我覺得基本上可以算是重寫的工作,我們確實花了很多努力去盡量反映社會的意見。比如有人說,要多強調民主人權,我們就多寫一些進去。當然我們也會說明希望老師在討論時事話題時,能啟迪同學全面思考,學習如何分析問題,如何獨立判斷,最重要是培養同學有獨立思考、分析、判斷的能力,以便應對未來新的問題和挑戰。

>  

  我們花了很多功夫去改善課程指引,開了無數次會議,又分組工作,最終完成課程指引的第二稿並公佈。反響大致是:一些不滿意的人估計會繼續不滿意,但大致上社會都認同第二稿作出很大修訂,而且包容了社會不同方面的意見,社會似乎沒有很大反對意見。教育局亦很努力去理順課程落實的計劃。



  未來將有一個三年的“調整期”(開展期),方便學校的教學團隊做出調整和梳理,這需要比如在副校長的帶領下,把重復和交叉的內容理順,老師也需要時間去準備教材教案。估計課程指引出台之後,出版社將會開始出教科書,教育局也有專責的團隊負責收集各學校的教案,把它歸納起來,分享共用。學校會得到一些資源配套,每間學校53万,全港加起來要5億多是一筆可觀的資金。這一系列措施公佈之後,教育界同工一般傾向可以接受,雖然媒體上還有個別的反對聲音,但整體上反響不差。

李焯芬指出,有八、九成回應者都支持“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創立。(中評社記者攝)


  楊耀忠:三年的開展期裡面,如果有些學校貨不對板、跟你對著幹,不提供多角度思考,而是全盤批判性地教學,教育局怎麼辦呢?會不會達不到預想的目的,各自為政?如果學校做得不好、教學偏頗,教育局去糾正,卻被指責“鉗制教學自由”,又怎麼辦呢?



  李焯芬:如果三年之後有學校不跟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來開辦課程, 教育局會通過視學制度來處理,視學小組會指出其不足之處,要求糾正。我們要求老師全面、清晰地看問題,這是一個教學標準。我再補充一點,在這期間,教育局還會做很多老師培訓的工作。我們不會低估實施的難度,但相信情況慢慢改善。



  王翠蘭:香港現在的主流社會,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清楚知道,學生未來的出路跟中國沒法分開,所以不會排斥跟中國相關的教學內容。問題是怎樣篩選及如何嵌入課程裡,才是教師最關心的問題。如果說香港過去的國民教育失敗的話,如何解釋過去幾十年裡凡是內地需要幫助,香港人總是樂於慷慨解囊和存在救助意識?所以說雖然歷史、價值觀中港兩地有分別,但是放在市場機制裡面,慢慢運作,大家很願意自我修正、吸收。



  由於這個課程不牽涉公開考試,教育界無論如何都會有一些反彈。我認為,既然不涉及公開考試,課程設計方面是不是一定要出版商去做呢?我對出版商沒什麼信心。雖然說課程涵蓋五個部分,但我們知道重點始終在“國家”這部分。如果推出這個國民教育,加上初中三年的“生活與社會科”,中國歷史科會進一步被擠壓,其實充實一下中史科的內容,更多地展現當代中國元素,講解中國的社會主義的成功之道等等,香港的學生就能對中國近代史有更好的掌握和包容。

吳局長仲要話國民教育佔20%!是重點啊!
>   都話祗是一味唱好! 

  李焯芬:我同意她的意見,外國的教育也有不少國民教育的內容。我的孩子在北美讀書,要讀很多本國歷史,也算是國民教育內容的一部份。現在我們這個課程涵蓋很廣,也試圖將中國近代史包涵進去。至於出不出教科書,其實是書商的決定,估計會有相當多的教材面市。同樣的內容,比如德育,天主教和佛教學校教的德育會有些不同之處。教育局也會收集老師的教案等材料,提供給各校參考。

> 又係一個送自己子女去外國讀書,而要求別人的子女接受佢推行的計劃。
要求中國歷史科列為必修科! 

  呂如意:表面上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包括兩個重點,予人感覺應各佔50%比重,但是根據課程指引的內容卻分為五個範疇,即包括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如此看來,似乎德育涵蓋面比較多。我希望了解實際上國民教育佔的比例有多大呢?



  李焯芬:課程的五個環節為什麼放在一起呢?我們的看法是,一個人本身是一個好人,有好的品德情操,才會成為是一個好的國民,因此國民素質和個人品德相關,可以將兩者連在一起。



  黃志明:課程指引的第一稿和第二稿我都很詳細看過,進步很明顯,我認為這份課程指引的水準很高,主流方向非常正確,至於支流問題,我們很難預先估計,但確實有一些什麼都反對的學校

那些不和你們合作所以就定為什麼都反對。假設你是賊,你偷入左我屋企,你提出的要求,我好正常會反對!  

  李焯芬:在現實中,當然社會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我相信隨著時間,主流的要求會慢慢體現出來。



  黃志明:至於課程的編寫,我認為應該把選擇和決定權交給學校的老師,因為只有他們最清楚學生的水準。老師可以針對學生的水平,自行決定應該更多進行國情討論或修身內容。一定要“校本化”,信任教師和學校。如果什麼都要教育局規範,不是成熟的教育,當然學校的決定也要公開。

我不信任左派學校 

  李焯芬:“校本化”確實很重要,很多學校已經有德育和國民教育的元素,不是等課程指引推出才有,每間學校有它自己的經驗。我也同意,儘管我們有五個範疇,內容側重點可以靈活處理。



  連文嘗:德育和國民教育,其實以前學校已經在教,只是沒有明確的規範,有了這個指引,算是可以名正言順起步。因此我同意這是一個進步,起碼有了一個統一的標準和基礎。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推行國民教育將是一個挺艱巨的過程。香港學生的國民意識過去比較淡薄,常識科裡只有一些個別的知識性內容,但現在新課程強調的是“身分認同”,對個人身分的認同,對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的認同,在香港這環境,對國家認同部份,會有一定難度

問題出在學生身上定國家身上? 

  另外,課程強調“價值觀教育”,但香港老師正正不擅於在課堂作價值教育,不是以前沒有教,而是言傳身教,在隱蔽中做到價值教育,但是以後改為在正式課堂上怎麼教呢?指引上提供一些方法,包括價值澄清法、道德兩難法等等,這些是思辨方式,沒有價值傾向的道德邏輯推理,價值如何,自己決定。怎麼操作?很大挑戰。不是給老師一個教材就能做到那麼簡單。

> 言下之意,是要求價值傾向?傾向那方?

  有關“校本化”和“中央化”的爭論,曾經有人指出,以前教改遇到的瓶頸危機就是一次改太多東西,像“大煉鋼”,家家都“校本”,以至於質素不高,所以要強化校本平台。為什麼香港老師很依靠教科書呢,因為工作量太多, 上課課時相當於內地老師一倍,有空思考的時間太少。香港對於“中央化”的概念弱,不像內地教育部有很強的指導性。我建議,其他方面可以繼續“校本化”,但 在國民教育方面,是否可以“中央化”多一些?當然不排除“校本化”成分,但是需要加強整體規劃的中央平台。德育方面,網上有很多材料可以參考。課時牽涉國 民教育的內容比較少,也很膚淺,僅限於國旗國歌等等,教育局需要加強在這方面的支援,多放資源、教材、培訓。

美其名,但實質要單一化! 

  李焯芬:剛才連校長所說,正是我們未來要做的事情。教育局將來會有一個團隊整理收集相關教材,這是很耗時耗力的工作,政府會有資源配合。教育事業和我們的生活一樣都應與時並進,由於歷史原因,香港的國民教育各個學校過去有不同做法,我們需要時間把它整合起來,教育局會充分利用它的網上平台,提供教材給大家參考,累積經驗,使課程慢慢完善起來,以後可能還會有更規範化的做法。目前需要接受“校本化”的現實,是比較可行的第一步。至於十年後有了更多經驗,也許會有更好的平台做中央式的設計,所以說任何事情都需要時間讓他慢慢完善

五十年不孌? 

楊耀忠向梁振英建議說,愛國愛港也應該作為香港的核心價值。(中評社記者攝)


  下半場



  劉廼強:剛才我們談了很多課程設計、落實等具體問題。下一個環節我們可以多談一些原則性問題:為何香港回歸15年遲遲未能落實國民教育?如何回應有關排外、洗腦等爭議?梁振英應如何推動國民教育等等。



  楊耀忠:日前香港友好協進會與梁振英座談時,我曾提議說,現在大家常講核心價值,民主自由人權等等,這些都對的,但是“愛國愛港”也應該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希望下一屆特首和政府多倡導,雖然大家未必一下子接受,倡導一下總是好的。梁振英回應表示同意。



  香港回歸15年,我參加過不少學校的畢業典禮,很少聽見出席的主禮高官鼓勵學生“將來要報效祖國”。勉勵學生報效祖國這樣的話是要講的,讓學生知道,讀書不光是為了賺錢、養妻活兒,也要懂得貢獻國家。作為政府的主要官員,講這些話,影響才會大。外國也很重視這些,美國人都常常說,“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自己能為國家做什麼!”愛國在全世界都是核心價值。有人說中國有很多問題,不值得愛,但是這跟孝順父母、尊敬老人一樣,是普遍的價值。現在有些人覺得愛國是洗腦、盲目的。我覺得要扭轉,愛國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如果有個母親將兒子上吊,然後話佢自殺,作為兄弟,還愛這位母親嗎? 

  香港中學的中國歷史課程是選修課,現在快沒人選修了,讀中國文學的學生也不多。德育和國民教育科每週僅僅一課,夠不夠呢?推行國民教育,推行的人很重要,如果老師像有些教會學校推行宗教教育一樣熱心來做,通過各種形式(比如教會學校有團契、宗教課、天天講耶穌,搞很多東西)去推行,效果會很好。比如在我們學校,不是僅靠上課,還要重視壁報宣傳,課外活動也跟國家掛鈎…… 有心和無心推行的差別很大。如果老師無心做,用一堂課應付了事,起不到好的效果。如果真的想做,沒有課時也可以做得好。關鍵是老師有心,光校長不夠。怎麼才能令老師有心呢?這是最難的問題,我們前面是漫長的路。

本末倒置!應加強
中國歷史&中國文學

  外界大都認為香港市民素質高、文明有禮、熱心助人,但是國民意識卻不夠,可見這是兩碼事。 國民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很簡單,香港人要站在國家的角度看問題,未必需要跟國家的觀點一致,但至少要理解國家的立場,要明白事情為何如此。

連文嘗認為,如何在課堂上教授“認同感”,效果仍是個未知數。(中評社記者攝)


  連文嘗:由於香港媒體的一面倒,港人對國家的認識仍然停留在偏狹的層面。內地和香港政治價值的落差,是推行國民教育受到阻礙的根本原因。“價值教育”應該怎麼做?根據過去我們摸索出來的經驗,最好的方法是體驗,比如想讓學生明白窮苦的意義,就讓他們體驗飢餓,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養育之恩,讓他們領養"生雞蛋", "當爸媽"兩個星期, 體驗保護小生命的心路歷情, 從中理解父母養育自己的困難。

> 下?不是很多媒體已被中方收買嗎!

  我們在小學參考內地推行德育的模式,講“知、情、意、行”,強調情意的教育,內化就會來得自然,行動也能自然和持久。不知兩個國民教育中心,在推行情意的教育方面,有什麼好的經驗給我們借鑑?

黃志明指出,國民教育在香港的現況,是一件政治事件。(中評社記者攝)


  黃志明:搞好國民教育的關鍵在於搞好老師的培育,否則永遠惡性循環。我們“國民教育服務中心”通過多元手段推行國民教育,包括影視教材(通過播放電影,加強老師對國情的了解),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和出版商等探討國民教育課程),帶老師和校長到內地進行國情考察(這是最有效的,但成本較大),還有一些親子活動(透過家庭進行國情教育)。我們希望通過多元手段,影響老師和家長,因而影響學生的觀念。國民教育服務中心也製作了很多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等教材,附有教案,供前線的老師選擇、參考、使用。



  國民教育這個詞,是回歸十年之後(2007年)才在施政報告裡正式提出來的。香港很多教師本身缺乏對國家的感情,他們也避免在學生面前講自己的民族感情、愛國情操。現在要求他們在課堂上講這些價值,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提供材料和培訓,培養他們的對國家的感情,這樣才能令香港的國民教育做起來。這個過程很艱難。

呂如意認為,基於香港的歷史原因,推行國民教育是非常有必要。(中評社記者攝)


  呂如意:國民教育是什麼?經過八年的探究和推廣經驗,我們認為國民教育應該包括兩大方面,宏觀方面,指的是國情教育。基於香港過去曾經歷150多年的殖民管治,不少人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都不甚了解,尤其對於1949年之前中國的國情。如果對近代史不認識,在認知上便會出現斷層,我們認為,國民教育中的國情教育應該除了歷史、文化外,對當代國情也需要有足夠的了解。微觀方面,要想國富民強,國民必須素質強。強化國民素質,應兼顧很多方面,例如國民的文化修養、科學思維、優良的心理素質、強健的體魄等等。國情與國民素質教育能兩者結合,國民教育才可算是完整。

> 可惜現在國民素質只有向錢看。文化大革命,動車事件,有害食物,etc

  曾經有教育同工提及,新加坡的小孩子到幼兒園上學便要升國旗、唱國歌,放學前還要宣誓。當亞洲金融風暴出現時,為了解決國家的經濟危機,韓國的人民曾為國家自願獻金。但是反觀在香港,去年曾有一個調查報告,顯示出17.7%預科學生不知道國家主席是誰,九成學生不知道中國有多少個省份

> 官員又幾多個知道,明白人民的疾苦?

  “知、情、意、行”是人的高級行為模式,是教育的四個重要元素。當參考完其他國家的國民教育推行的方法和效果之後,我們認為先要讓學生認識國情,那麼他們對國家才能產生感情,有愛國意識,才會出現愛國的行為,再進而對國家的建設和發展有所承擔。如果有一個人連國情都不了解,怎麼能期待他愛國呢?我曾經聽過一位教育工作者說過:香港以前是養娘帶大的,現在要認親娘,我還是寧願做香港人,而不做中國人。看來有些人的基本概念都出現混淆,可見推行國民教育有其必要性。香港的公民教育委員會在1986年成立,2004年才設立國民教育小組。當時他們製作了一段國歌短片,開始播放時便被人說是“洗腦”,現在,市民慢慢接受了,甚至連有些人的手機鈴聲都採用了國歌的樂曲。現在國民教育小組聚焦在推廣“基本法”方面,事實上,推動國民教育應作多重道地進行,以形成社會氛圍。

> 難道又上街遊行?你又會話沉默的一羣是支持你。

  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而言,香港學校裡一直是採用滲透式教學法教授德育,現在正式設立了這個科,就能有系統地去推行。目前這學科已有課程指引,而且設定了一些規範,讓學校有所依循。至於“校本化”,目前也算是符合實際情況而採用的最佳模式之一。



  “國民教育中心”一向以多元化的形式推廣國民教育。多年來,香港的國民教育已經有一定的進展,以前,香港學生很少機會回內地考察,現在他們跟學校赴內地考察已經是很平常的事情,家長都很放心。國民教育中心舉辦的日營活動,內容也是多元化的。比如我們開辦中醫中草藥工作坊,並不是為了培養中醫,而是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感受中國人的智慧和認同這些成就,因而感到自豪,這樣,才會有產生出弘揚中華文化的使命感。

> 現在家長還放心嗎?

  至於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成為中小學的其中一個科目,相信業界大部分都會支持的。香港的老師一向很積極進取,即使有些人為某些政治問題存有情意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能得以化解


> 溫水煮蛙

作為前線教育工作者,王翠蘭覺得,“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會比較難教。(中評社記者攝)


  王翠蘭:外國的經驗可以借鑑,但不能照搬,香港有自己的情況。比如這份課程指引,原本我們預期是“德育”和“國民教育”兩方面,但是現在變成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五大方面,這跟今年九月即將開展的生活與社會科的內容十分類似,如何突出各自的重點,避免內容重復,這是需要認真斟酌的問題。



  雖然香港和內地經濟接觸越來越頻密,但是兩地在體制上和價值觀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同之處,尤其在內地的民主法治落後於香港的背景下,很難幫助香港學生培養深厚的國民感情。因此,新的國民教育科需要把國家的元素更好地融入課程。此外,還要重視老師的培訓。如果把某些觀念強加於人,會產生逆反心理,應該讓人們慢慢適應

> 咩觀念?自己都講不出口

  至於教學方式,播放電影確是一個很好的手段,很有滲透力。不過最大的難題是時間不夠,德育和國民教育每週只有一兩堂,怎麼展開深入的探討呢?到內地實地考察則是最有效的方式,我們學校曾安排學生去廣州,除了普通的參觀之外,還去觀摩法院,跟檢察官交流,讓學生對中國的法治制度有更深入的認識。可惜的是這種機會太少,這麼多年我們僅有一次機會進行這種有益的考察活動。

> 要識人愈大粒愈好

  劉廼強:價值觀的差別問題,可以用一個比喻:好像我們處在伊斯蘭的社會大環境,卻要推行基督教,推行的人還是伊斯蘭教徒,叫他們宣傳基督教,怎麼能做得好呢?(笑) 剛才大家做了很多討論,下面請各位嘉賓做總結發言



  連文嘗:國民教育科的產生有其必要性,但是它是否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呢?我認為,前路會是艱巨和漫長的。大環境是一個原因,具體執行者也是一個原因,前線老師自己對課程的理解、對國家民族的感情,會影響到他在課堂上如何去教。如何在課堂上教授“價值”、“認同感”,效果仍是個未知數。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課程設計本身存在好多糾扯不清的內容,需要學校自己來梳理。比如,小學已經有常識科、成長科、德育科,這三個科目所教的內容好多是重疊的。但教育局卻不承認是重疊的,他們說各個科的重點不一樣,但其實這是自欺欺人教育局要將梳理的責任交給學校,可是學校卻沒有處理各種課程繁雜元素的老師。我覺得,這方面有改善的空間。

> 卸責的教育局

  雖然存在不少疑問,但無論如何,從長遠來講,國民教育會有好處。正正因為國民教育存在很多難題要等待解決,大家會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進步。很多問題肯定會在實踐中逐步解決

> 好處就是你呢班既得利益者攞哂啲資源

  王翠蘭:無論未來香港的國民教育怎樣做,我們都要堅持一個原則,就是這一科要彈性處理。在推行的過程中,對前線的教育工作者和老師多一些包容和信任。因為我始終覺得,香港人本身有著很悠久很獨特的愛國情懷,每逢內地有危難,比如2008年四川地震,各種形式的愛國,香港都有。只不過,香港同時也有一些任性的基因,。所以,建基於香港的社會現實,應該會給業界自由選擇,彈性地加入一些對學生的職業發展或前途發展有需要的一些中國元素。香港學生未來在就業上與內地有關,這是大勢所趨,希望學界的老師可以客觀地來看這件事,在課程中加入一些實際的元素在裡面。



  至於對於CY政府有何建議,我想我們想擺脫的局面就是,在香港獨特的政治生態裡,人們常常認為任何一個政策只要同內地的政治拉上關係的話,香港人就要反對,23條就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例子,CY還沒上台,就已經有人說中央政府逼他做好多事。我期望未來政府及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員,回歸到根本的東西中。如果認為一樣東西是香港學生真正需要的、同未來的中國或世界政局是有用的東西,那就推行。



  作為一位前線教育工作者,我對於這份課程指引是不滿意的,因為我覺得“國家”這部份是模糊的,重點向哪裡傾斜要由學校和老師處理,教育部分把責任再一次推到老師身上,對於如何加強國情教育,沒有清楚的指引。現在的情況是,通識或社會生活科引入高中和初中之後,中國歷史科進一步濃縮,未來如何讓學生學習中國歷史?怎樣可以在初中階段把歷史知識講深一些,這是第一個急需重視的問題。我不希望再重複香港以前的局面:政策推出來遭到反對,政府又不知道怎樣落實,結果變成一個僵持的局面。

> 教師都這樣說,教育局回頭是岸吧

  呂如意:首先,可以肯定地說香港很有必要推行國民教育。現在,香港的年青人對國家的了解是不足夠的,從社會發展的趨勢來講,為了他們未來發展的需要,國情知識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總的來說,國民教育的推廣還是不足夠的。



  第二,國民教育包括宏觀的國情教育及微觀的素質教育外國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可以看出不少國家的國民對自己的國家都有很強烈的認同感,這一點值得我們探究和思考。

> 那一個國家?北韓?

  第三,有人認為國民教育是“洗腦”,這種論調是不成立的。我認為,國民教育就國情方面來講,讓學生了解過去不知道的歷史知識,及現在國家發展的情況,如果這樣就叫做“洗腦”的話,那麼所有的學習和教育行為都是“洗腦”了。

> 請講出六四真相!

  第四,就如何推廣國民教育來說,我認為有兩個層面要兼顧到的。在教育方面:現時設立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在開展期間,有關當局需要提供足夠的配套,比如師資培訓、資源投入,同時還要有支援和配合協作。其實,香港有很多學校的校長、主任和老師對推廣國民教育很有前瞻性,他們在前幾年就已經帶領學生到內地學習和考察交流,已踏出了第一步。至於如何去深化學生對國家的認識,以及作為一個中國人要有些什麼承擔,這些都是比較深層次的問題,這需要一個探討和學習的過程。第二個層面,在社會方面需要全方位的配合,同樣政府也需要投入資源,讓整個社會都形成一種氛圍



  香港正在慢慢融入祖國這個大家庭,這對於我們推動國民教育是有利的,因此我對國民教育的順利推行很有信心。過去兩任特首都很關注國民教育,而國民教育也已經起步,期望未來特首梁振英先生為年青人著想,更加關注國民教育的推行。總括來說,在香港推廣國民教育必然要經歷一條漫長的路,但總體上看,我是樂觀的,相信教育界及社會人士也會積極配合。



  黃志明:國民教育在香港可以說是一個政治事件,不過卻擺在了教育領域談論。結果就變得兩邊不討好。我們作為站在前線推行國民教育的機構,我覺得有幾方面要保持清醒。



  第一,我們要有自己的信念。我們知道,國民教育不是所謂的洗腦教育,不是只說國家好的一面,壞的一面完全不講,這個信念要好堅定。要理性、全面和客觀。也希望老師有自覺、自信,有技巧地推行。這需要學校、民間團隊和政府三方合作。



  第二,國民教育服務中心需要更多新的手段、點子,搞多元化的活動,去影響不同的老師,從而影響學生



  第三,要堅持,這點很重要。現在政府有資源推動國民教育,應該堅持做好,不做,是對不起歷史。

劉廼強在作論壇總結時指出,香港推行國民教育有其必要性,但主流社會還沒感受到這個必要性。(中評社記者攝)


  劉廼強:聽了大家的看法,我做幾點簡單的總結。首先,大家都認同香港推行國民教育有其必要性,因為香港學生未來的前途、出路、找配偶等等都與內地掛鈎。香港人自我定位為香港人、世界人,與內地劃清界線,但這是沒有前途的。如果自困在香港,矛盾只會內化,怨氣薰天,沒有出路。香港始終要歸附母體,才能有出路。



  第二,對於國民教育的推行,大家總體上感到樂觀。因為香港與內地已經密不可分,而且交流、人員往來不斷增加,未來會更加廣闊、頻密、深厚。交流多了,慢慢就會增強香港人的文化敏感度,容易包容我國各地不同的民化習俗等。如果國民教育可以達到增加包容性的目標,那麼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對香港的發展有好處的。



  第三,香港人看待事情的眼光往往很狹隘,媒體的報道也很偏頗。如果可以通過國民教育,幫助學生用更多視角去看問題,對那些偏頗的觀點起到“打假”的作用,香港人以往那種狹隘的心態會有改觀。

> 打假!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現階段最重要的事情是教師的培訓,教育局分也投放了大量資源,如果不做好教師的培訓,國民教育是很難做好的,這是大家一致認同的。



  評論員簡介:



  劉迺強,生於香港,第七至十屆全國政協委員。1985年被邀為香港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委員。現為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中國評論》月刊學術顧問。



  李焯芬,1945年生於廣東中山。岩土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工學士、土木工程碩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博士。長期服務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水電局。1994年起任教香港大學,2000年至2008年間擔任副校長。現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2010年被委任為教育局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主席。



  楊耀忠,生於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行政學系畢業,現職天水圍香島中學校長。第九至十一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先後獲頒授銅紫荊星章和獲委任太平紳士,於1998至2004年間擔任立法會議員,社會公職包括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



  黃志明,廣東順德人,1955年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理學士、教育文憑、文學碩士(教育)。1981 至2009從事教師工作。1984至今在香港推動學生領袖培訓、科普創意、國民教育等社會服務工作。1984至2010為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主席。2010至今,出任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總監,以推動國民教育為己任。



  呂如意,祖籍廣東省,教育學士、心理學學士(榮譽)、教育碩士、教育心理學博士、國際認可註冊健腦操導師及顧問、NLP執行師、國際文化協進會主席、高素質潛能研發中心主席。由2008年起至今獲委任為公民教育委員會非官方委員。上海市成功教育研事所研究員、河南省蘭考市希望小學名譽校長、廣東省英德市希望小學名譽校長。



  連文嘗,1954年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士、碩士(課程研究)。曾任國際學校校長,現任香港小學校長,服務教育30多年。現為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成員、國際閱讀進展研究(PIRLS)督導委員會委員及學校發展與問責客席外評員等。



  王翠蘭,香島中學教師,主要任教科目為通識科及中國歷史;大中華青年在線(www.gcyouth.net)副召集人,負責推動青年機構合作及打造青年交流平台,連續多年推動兩岸四地大學生民間交流活動,現亦投入開展邏輯思辨同時兼備的國民教育。


please give me some comments to stimulate my thinking

Sunday, July 22, 2012

給父母的話

兒女是神所賜的,我們當作一個好管家。

Wednesday, July 18, 2012

德育及國民教育



我認為應該要有國民教育,讓下代認知自己的身份,國家和民族。而且更應多點講香港殖民地時代和九七後的情況。但是教育是應以歷史及事實為根本,不是以謊話為根本。還有國民教育也不應該是灌輸主觀政見


愛國不等同要愛黨!更不應成為黨民教育, 完全無必要獨立成科


Facebook page: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pcgne/
學民思潮 http://www.facebook.com/Scholarism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  (必須閱讀)


請按以下連結閱讀全本《「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 (17MB):

張秀賢:紅黑紅紅黑——我的閱讀報告

教育局 - 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langno=2&nodeID=2397
請參看 15.6.2011 試行國民教育的一些分享




News / Video:

2012年7月18日 左右紅藍綠——國民教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YVbiypZBaE

2012年7月15日-城市論壇 國情專題教學手冊 中國模式一說是否合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HuVM9M9Ni4&feature=player_embedded
拍台祇是小插曲,反而吳老師提出的質詢,值得思考。

2012年7月15日- 明報 家長籌300萬反洗腦 擬邀教育界自編國民教育教材
Yahoo News

2012年7月12日 學民思潮召集人 黃之鋒接受李鵬飛訪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ZsHQI3U3G4&feature=player_embedded

2012年7月15日- 有線財經資訊台節目週日不講理,討論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和國民教育服務中心教材風波
今集有主持:曾志豪、田北辰,及嘉賓:民建聯副主席李慧琼、學民思潮成員張秀賢、教聯會副秘書長馮劍騰,討論小冊子帶來的大風波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program_video/index.php?video_id=12131446
可以看到左派人仕如何推卸責任,轉移事線!

2012年7月14日「政經星期六」教育局代表與學民思潮會成員 - 討論國民教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oO5p-P7AnQ

2012年7月13日 學民思潮跟教育局官員對話節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ki250zw07I

2012年7月9日 郭少棠:國民教育忽略歷史文化
http://news.sina.com.hk/news/3/1/1/2713296/1.html

2012年5月13日-  SocREC 即時新聞: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接受記者訪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eGpOgrPm2U


2012年4月 ATV 時事追擊:國民教育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endscreen&NR=1&v=yGXQpM4gcJM

2011 6月16日 毓民反對方案 - 德育及國民教育 2011.6.1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0mnrtHUxfk

2011 6月4新聞透視 - 香港國民教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WEjsT96Qw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tgAGg9TzrM

2011-05-17 張銳輝﹕倒退的「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
http://news.sina.com.hk/news/8/1/1/2331435/1.html



Saturday, October 1, 2011

time is precious, treasure every moment

當失去的時候才想起珍惜。

當失戀的時候才想起惜日美好的時光。
當失業的時候才想起工作的機會。
當失學的時候才想起要勤力讀書。
當失去家人的時候才想起天天見面的日子卻沒有交談。

其實每天我們都會失去....時光。只是我們未必會好着緊,日日如事,不是一回甚麼事。但三五年候就會發覺好像失去什麼什麼。

好好運用每分每刻。

啱啱電視廣告:
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


please give me some comments to stimulate my thinking

Saturday, May 14, 2011

食完定食飽

當食完飯之後,我通常都會講"食完",我阿媽就會話我,應該說"食飽",完完聲,不好意頭, 食完=死。當然我從不理會這些迷信,但為左耳根清淨,都係改口說食飽。
其實諗諗吓"食飽"含有滿足和感恩的心意,試想想你係阿媽,你想你的小朋友吃完兜飯,定很滿足你煮的食物?
現在都市人很多時都只顧result,但求快,靚,正。很少去感恩別人為你的付出。有時試下說句,食飽,好味。












please give me some comments to stimulate my thinking

Wednesday, July 7, 2010

Not enough time



Are you always said "not enough time" ? Every day you feel difficult to get up coz every night you sleep late?

So how do you spent your time on. Think about it!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ve an extra hour?
facebook? TV? chat with friends? online game? 
Sometimes, people alway like to moan not enough time to spend, they want one day have 48 hours!!!
Then they can do more on what they want. silly?

Why "not enough time" ?

May be they have a long todo list which they can't finish it. so should he pick the high priority tasks and then delegate to others? 


If something is repeat regularly, would you think any alternative ways to eliminate it?


I don't know what I want to do, that why I feel not enough time, I don't want to waste my time. 
Keep quiet and hear ur internal voice what you want to do, your life should have purpose. Take a break, leave TV , computer and mobile. And then write it down what you want to do.

Every day is 24 hours,  no one can have more than 24 hours a day. You should enjoy the present moment and plan your future.

Not enough time is for someone who don't know how to manage himself/herself.




please give me some comments to stimulate my thinking